五年全域治水,碧水带青罗、绮廊毓凤凰的蓝图变为现实,治水的时代命题,唐山交出了优异答卷;
五年清水润城,全市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多赢。
源于自然,出于匠心。经过五年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的实施,唐山依托城市水系联通,串联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蓝绿互融的城市生态格局已经形成。一处处优美水景成为唐山提升形象气质的点睛之笔,也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新思路
领跑全省率先启动 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
水,既是唐山最为灵动的韵脚,更是唐山人不懈守护的对象。
滦河、蓟运河、沙河、还乡河、陡河……一条条迂回蜿蜒的河流像城市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唐山人。唐山河流众多、水系纵横,共有150条河道、2个湖泊、120座水库和3条人工渠道,但由于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不匀,唐山市是缺水城市。
全域治水后,清澈的水流沿着崭新的渡槽奔涌。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水资源短缺问题、水环境约束问题、水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并造成部分河道断流、湖库干涸,地表水污染、水质恶化及地下水超采,严重制约着唐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水系,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已成为广大市民日益迫切的需求。
2018年以来,唐山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总方针,聚焦我市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绘就了全市全域治水蓝图。
为实现标本兼治,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深入研究、组织指挥下,由北京东方园林集团设计团队历时5个多月、经过12次修改完善,于2018年底编制完成《全域治水清水润城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坚持“治、用、保、管”理念,规划8大类、153个重点项目,匡算投资175.68亿元。而后,为保障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各阶段专项工作有序推进,相继出台《2019年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工作方案》《尾矿、尾砂、违建等侵占河道污染水体整治工作方案》《唐山市2022年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推进方案》《唐山市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县区工程PPP项目统筹办理穿越铁路工程手续工作方案》《唐山市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完善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等专项方案,为我市根治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提供遵循、奠定基础。
唐山在全国创新提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市带县”PPP项目治水投融资模式,涉及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总投资118.08亿元,是迄今为止市本级实施的最大的PPP项目。本着“市级整体包装、统一融资、分县区实施、谁用谁还”的基本思路,把全域治水清水润城的市本级和县(市、区)工程项目打捆成一个PPP项目包,成功地以2.36亿元(总投资的2%)的政府投入撬动了118.08亿元的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县区治水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为全域治水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工程历时5年,于2023年底全面收尾,全市水环境实现了历史性提升。境内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实现全域水质达标,2023年纳入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水质目标要求,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5.71%,构建起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的安全水网体系,有效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还人民群众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全域行动
“一体化治理”建设更加美好的滨海城市
3月,天尚微冷,唐山市区新华道与站前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万花筒广场每天却很热闹,唱歌的、锻炼的、遛弯的……这个依青龙河打造的城市广场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最喜欢的休闲去处。“以前这里是臭水沟,我家就住河边那个小区,夏天都不敢开窗户!”今年67岁的孙中和守着青龙河住了20年,做梦也没想到让他日日烦心的臭水沟能变清澈,以前人们躲着走的地方变成了公园。“全域治水,治出了效果;清水润城,滋润了百姓心田。政府办了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如今,天天来河边遛弯的孙中和笑得合不拢嘴。
一弯弯河道变清,一段段碧水延伸,一张张百姓笑脸……成为唐山全域治水成效的生动注解。我市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建管并重、岸水同步,统筹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截污治污、拆违清障、兴建工程、生态修复的治水路径。
还乡河大松林桥段,工人们正在对两岸的格宾石笼护坡进行检修。
清堵结合,斩断污水入河路径。在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全市排污口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非法入河排污口封堵整治,全市封堵、整治排污排水口门1118个。这一举措在实现“污水零直排”治污效果的同时,还倒逼相关单位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全市完成41处污水提标增容或纳网改造。紧盯河道垃圾顽疾,发现一处清理一处,清理河道垃圾1882处、132万方。河湖水系污染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唐山大力清理岸上污染源,治理河道及两侧一定范围内水产、畜禽养殖964处、8392亩,查处、拆除傍河工商业污染源255处,拆除河道违法建筑539处,清理河湖违法开发建设项目1462个。
我市始终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兴水利除水害的基础和建设美丽唐山的生态基石。采访当日,正赶上2024年第一次调水,清澈的水流沿着崭新的渡槽奔涌的场景令人欢喜,也让全程参与了王务庄渡槽除险加固工程的水利人感到心安。王务庄渡槽是从潘家口水库向陡河水库调水的必经之路,一旦出现问题,陡河水库出现缺水,将直接影响唐山市区人民用水。“这座渡槽1987年建成,早已年久失修,存在很大隐患。因此,在全域治水行动中,我们决定对它进行除险加固。”市水利局副局长杨立刚介绍,施工方案为槽墩用钢筋混凝土包裹,槽身全部拆除重新浇筑。工程不仅难度大,还由于其关乎全市人民用水,工期要精确计算不能有丝毫延误。“去年2月15日浇筑第一跨(两个槽墩间距10米,为一跨),4月15日完成了全部56跨的浇筑,4月底通水。” 工程顺利完工,全市人民用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而杨立刚在这两个月里却瘦了15斤。
正是有了千万水利人的辛苦付出,全域治水的一个个工程才得以顺利实施,夯实了治水根基。乐亭县滦河防洪小埝及险工治理、玉田县双城河治理、古冶区沙河治理以及迁安、迁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乐亭、滦南、丰南、古冶地表水置换工程,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主要内容的3个大型灌区项目、1个中型灌区项目和8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迁安、迁西、遵化、滦州、丰润、玉田等区域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站在丰润区大松林桥头远望,治理后的还乡河河道宽阔平整,工人们正在对两岸的格宾石笼护坡进行最后的检修,不禁让人畅想不久后水清岸绿、河水欢畅向前的美景。还乡河是丰润区的母亲河,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大大小小40多个沙坑,将原本的天然河道侵蚀得不成样子。不仅存在严重的防洪威胁,还会造成边坡、路面、房屋坍塌。“全域治水行动开展以来,投资2.25亿元,采取以河代库形式,对丰润区还乡河上游段22.67公里进行了沙坑治理工程,可蓄滞水量约为2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还乡河行洪安全。”丰润区水利局河长办负责人郝晓亮介绍。
修复河道,改善水生态环境。我市出台相关方案并启动河道管理范围内尾矿、尾砂、违建等侵占河道、污染水体集中整治行动,经认定确需关停、转移、搬迁的选矿、采砂等企业彻底关停、出清或转移、搬迁,影响生态、防洪安全的污染源应清尽清、应拆尽拆。同时,按照“一河一策、一岸一策”原则,明确生态修复标准,逐河制定并即时启动实施生态修复。记者了解到,在全域治水行动中,我市共实施滦河、青龙河、还乡河、沙河等80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清淤疏浚整治79条河道、817公里,确保河床稳定、行洪通畅,有效提高治理河段防洪能力。
全域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唐山注重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治水合力,实现治水效果最大化。水利部门强化目标任务督导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程;环保部门落实“水50条”,定期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结果,查处向外环境直排水企业;城管部门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组织对主城区主次干道雨水管网混流污水状况开展拉网式集中摸排治理;农牧部门认真把控清理农田建设、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场等面源污染;住建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联动,形成全域河湖共治共建的强大合力。
全面提升
实现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走在邱庄水库新建的坝顶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看两岸青山相对,静守万顷碧波的如画风景,邱庄水库事务中心主任王相感慨良多:“以前水面上遍布网箱,大坝为三类坝,闸门与启闭设施运行了50年,隐患多。这次全域治水行动中,网箱全部清除,投资了1.32亿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不仅局部翻修了大坝上、下游坝坡,还重建了溢洪道控制段闸室,更新了闸门、启闭机等设备,新建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王相还带我们参观了引邱入城工程泵站,管线自邱庄水库取水,经加压泵站升压后由压力管道输送至主城区。“这也是全域治水的工程之一,能有效缓解唐山市用水紧张情况,保障了用水安全,充分发挥了邱庄水库为唐山市备用水源地的作用,可以说为唐山百姓的安全用水上了双保险!”
市水利局信息中心智慧水务系统。
据介绍,全域治水行动中,共除险加固21座病险水库,让我市病险水库实现清零。新建橡胶坝14座、节制闸32座,维修改造闸坝9座,拆除修建跨河桥梁273座。实施迁安市滦河与沙河连通、丰南区滦河下游输水干渠西延、古冶区沙河至石榴河引水管线、滦南县孟新干渠连通、滦乐干渠至小青河引水等水系连通工程。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水系、建设水利设施等措施,有效利用汛期弃水,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提高了区域防洪能力。目前,我市骨干河道堤防基本达标,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10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沿海形成完整的防潮海堤体系,重点区域防潮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初步构建起蓄洪兼筹、江河安澜、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形成行洪安全与洪水资源化有机结合的防洪减灾格局,有力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
在确保防洪效益的同时,全域治水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也在逐步显现。随着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唐山建成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的安全水网体系,实现年削减COD60143吨、氨氮5489吨、总磷3728吨,全域消除了劣五类水体,纳入国家和河北省考核的断面全部达标,年新增引水量3.85亿立方米,每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2.8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8.45亿元。
引邱入城工程泵站。
走进市水利局信息中心,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唐山全市水利工程、水资源调度、河道监管等形况。“智慧水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推动了水利治理方式变革,实现了发展与安全的统筹。”杨立刚深有感触地说,“举个例子,以前巡河几天都转不完的路,现在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一览无余。红外高清摄像头和无人机的应用让破坏河道的行为无处遁形,就连河面上出现漂浮物,系统都会自动预警。”我市建起市级全域智慧水利平台,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以及综合办公、水政监察执法、规划建设与安全监督、河道综合治理、防汛减灾管理、水资源管理、视频监控、设施运行管理等八大模块的建设,搭建了防汛四预业务平台,研发融合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五大水利专业模型,在全市150条河渠布设监控点位855处,实现雨情、水情、工情实时查看、对比分析。“防汛时,每个地方的云图、周边降雨量、每条河的水量等都能在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这里就是防汛指挥的中枢,坐在大屏幕前指挥,总体调度、快速反应。”杨立刚介绍,由“人防”变“技防”,为科学决策和精准调度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22年,在应对8月18日主城区强降雨过程中,利用系统四预功能,及时研判水情,科学调度闸坝工程,保障了主城区行洪安全,此次调度成为河北省2022年水利调度优秀案例;2023年,面对第5号台风“杜苏芮”来袭,动态分析研判台风行进路径和全市雨情、水情、汛情发展态势等情况,系统部署应急响应防范工作,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回顾全域治水清水润城的五年,变化如春风拂面,温暖而深刻。每一天,唐山都在静静诉说着生态的蜕变,每一滴清泉都在述说着治水的辛勤与付出。河河相连,宛如自然的纽带,串联起冀东大地的绿色脉络;河湖相通,好似大地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一幅河渠安澜、秀水长清的画卷,在唐山大地上徐徐铺展,尽显生态之美,彰显治水之功。每一个居住在唐山的人,都是这场生态变革的见证者,亲身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从水质的改善到环境的提升,从心灵的洗涤到生活的美好。我们坚信,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唐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