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才网是唐山本地开办最早,信息最全面的地区性人才交流网站

简历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职位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首页
唐山资讯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高质量破解盐碱地综合治理难题的“唐山实践”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高质量破解盐碱地综合治理难题的“唐山实践”

文章来源:唐山人才网
2023-11-02
5965

金秋时节,乐亭县古河乡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收获季,1400亩水稻总产量100余万公斤,实现稻蟹养殖综合效益400余万元。一年前,这里还是撂荒的盐碱滩。这一堪称涅槃重生的华丽蜕变得益于近年来该县对盐碱地持续进行的改良开发。

大海,馈赠了唐山富饶的鱼、虾、蟹、贝、盐等资源,但也形成了以“盐、板、瘦”为主要特征的滨海盐碱土壤。如何“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数十万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更是历届党委和政府念兹在兹的初心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适用耕作技术研究应用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积极构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体系,形成了“良法改地、良种育推、综合种养、特色集群、提质提效”的多功能多层次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让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的丰收田,补齐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块重要“拼图”。

科技赋能,良种良法铸粮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我市把盐碱地作为重要耕地资源,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探索以良法促进盐碱地治理改良,以选育良种提升盐碱地粮食产量。”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肖润光说。

位于曹妃甸区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水稻耐盐精准鉴定池内,3000多份粳稻核心种质正在进行耐盐精准鉴定。

“因为不同品种对不同盐碱程度的适应能力都不相同,所以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至关重要。”该所水稻研究室耿雷跃博士告诉记者。

耿雷跃介绍,“十三五”以来,该所已审定各类水稻新品种34个,选育出了“滨稻8号”“滨稻20”“香粳5”等多个耐盐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育成耐盐油葵、大豆、棉花、菊芋、蒲公英等多个耐盐作物新品种。该所水稻、旱作物、绿化植物耐盐鉴定设施,每年鉴定作物资源600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库、耐盐植物资源圃收集水稻种质4000份,耐盐植物280余种。

此外,为破解盐碱地传统改良方式中存在的降盐周期长、耗水量大等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多点发力,科技集成,为我市盐碱地治理从原始的“压盐沥碱”向“土壤重构”转变提供了科技支撑。

从2012年开始就对盐碱地进行攻关,华北理工大学孙晓然团队发明了新型多功能盐碱地生态改良剂。孙晓然介绍:“我们应用这项技术在500亩盐碱地进行了小麦、玉米、水果萝卜等的种植,产量与正常质量耕地相当,且品质更高。”

“过去盐碱地种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今年使用了孙教授的新技术,第一茬种的是玉米,玉米收获后又种上了结球生菜,收入明显高于往年。”曹妃甸区老姚家庭农场的姚卫强在一旁补充道。

据悉,我市通过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施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结构、平衡土壤酸碱度,实现了对盐碱耕地的绿色治理、持续改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8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88.6万亩。

特色生金,综合种养延链条

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粮豆轮作、农牧结合、稻渔共生,我市建立了符合盐碱耕地资源特色的种养模式,不仅给“白茫茫”的盐碱滩涂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当地农民蹚出了一条增收路。

乐亭县古河乡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看似普通的稻田,实际上暗藏玄机。据园区负责人魏明朝介绍,稻田底下埋有水管,上层灌溉,下层排盐。取自滦河的淡水,一边用于灌溉,一边把土壤盐度压到下层,然后再排到集水井里。同时,在稻田中投放蟹、虾、鱼等适生品种,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园区将田间气象站、视频监控、虫情测报灯等高科技仪器有序串联,全程监控水稻生长环境。

在曹妃甸区五农场,说起“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副场长刘双海如数家珍,“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到紧邻的养鱼池内,既避免了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用水。预计治理5年左右,盐碱地块就成了优质耕地。我们担负的3000亩‘异位稻渔综合种养’省级试点任务,平均亩效益预计在1700元以上,实现了稻渔丰收、种养双赢。”

“用‘二淋水’养鱼,每亩用水成本可以节约300多元,而且鱼还不爱生病。”曹妃甸润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云钊也是体会颇深。

在曹妃甸区、海港经济开发区、乐亭县等地,我市广泛开展“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放养一定数量的河蟹、小龙虾等适生品种,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平均亩收入比水稻单作模式提高1.5倍以上。目前,全市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万亩,滩涂池塘养殖面积达到40.8万亩,海水工厂化养殖达到301.7万立方米水体,海水养殖年产量达26.9万吨,占河北省总产量的46.4%;实现渔业产值19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6.4%。

梯次改良,综合种养。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杂粮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振兴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探索出了滨海盐碱地利用的“豌豆+水稻”轮作模式。他的团队成功选育出“唐豌2号”“唐豌3号”两个耐盐碱豌豆品系,在基本不影响水稻插秧的前提下,利用盐碱水稻种植区的春闲田增加一茬豌豆种植,平均亩产1500公斤,可实现纯收益400元以上。目前正在乐亭县马头营镇进行示范,效果良好。

如今,多种“盐碱地+”特色农业在我市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起多类型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开创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

产业融合,因地制宜谋发展

昔日荒盐滩,化身鱼米仓,成为“聚宝盆”。

“田里种的是有机米,水里养的是蟹和虾,放眼望去是稻田画……咱这千亩示范基地主打的就是耕地综合利用。”金秋时节,曹妃甸区四农场聚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韩建明巧用多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不同颜色,种植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字样,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形成了我市独特的资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走进曹妃甸区十里海河豚小镇,一幅幅3D河豚墙绘映入眼帘,让整个镇子都生动起来。“我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入驻经营、养殖大户及合作社参与的模式,利用现有养殖水面和闲置民居,以河豚、绿色、自然、田园风格为主题,建成了全国首家河豚主题餐厅、民宿及配套元素工程,打造起集‘吃渔家饭、住渔家屋、赏渔家景、购渔家物、享渔家乐’的‘渔’乐嘉年华,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里海农场党委书记郑有刚告诉记者。

基于独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我市把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稻田认养有机结合,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新动能、农村生态发掘了新价值。截至目前,我市沿海地区先后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各1个,省级美丽乡村132个、省级示范片区2个,丰南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1956年,0.17万吨;1985年,13.5万吨……此后,稻谷总产量每年以3%至5%的速度增长。如果说不断攀升的粮食总产量是唐山盐碱地治理成就的底色,那么,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则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了一首以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为主题的交响乐,又如一块块彩色的拼图,铺陈出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画卷。


微信扫一扫打开

专属客服
{{userInfo.adviser.nickname}}
手机:{{userInfo.adviser.mobile}}
邮箱:{{userInfo.adviser.email}}
唐山小才
手机:13933456951
邮箱:10740710@qq.com
{{item.name}}.{{item.file_extend}}
发送
编辑常用语

{{item}}

添加常用语

请不要填写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或广告信息,否则系统将封禁您的账号!